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重聚沈水之阳 共话传统音乐 ——2018·沈阳“(2)

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历史上,陆路与海路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多元化发展、传统

历史上,陆路与海路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多元化发展、传统音乐面临挑战的今天,关注研究这一音乐文化交流现象,对我们认识当今民族文化融合与变迁、音乐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创新,进而在国际合作中展示民族文化的自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传承:“非遗”保护与传统音乐教育

随着“非遗”工作的日益推进,如何将传统音乐的“原生性”更好的保留、重建传统音乐的主体话语权,并将其置于文化及社会语境中加以动态审视,以及如何发挥高校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等都成为学者关注的话题,也是本届年会学者参与讨论最多的议题。

在“非遗”与传统音乐教育方面,中国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传统音乐研究的文化责任与学术体系建设》,认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确立只有遵循“从构建核心价值与价值体系到记录整理、理论研究”的逻辑链条,才能实现中国现代音乐教育领域对传统音乐文化从自知、自觉到自信的转变;武汉音乐学院孙凡主持的“‘非遗’在专业音乐院校传承与传播的理念与实践:‘楚曲·汉调·皮黄—汉剧艺术展’及其延伸问题研究”小组,以艺术类高校举办的各类“非遗”品种展演、展览、工作坊等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对戏曲类“非遗”品种个案的传承、传播及创作等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西安音乐学院吴婷的《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演唱专业教学实践及成果的考察与研究》聚焦于民歌类“非遗”项目在高校的教育传承实践探索。

在“非遗”传承研究方面,内蒙古艺术学院杨玉成的《一项课题与一份遗产——科尔沁史诗“逆时”传承叙事》,认为“模仿”是科尔沁史诗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以七山学习演唱科尔沁史诗的经历为例,说明口传音乐传承的关键在于“‘学’和‘习’,而非‘教’与‘传’”;温州大学钟芳芳的《韩国“非遗”音乐的传承模式研究——以江陵端午祭为例》,阐释了韩国江陵端午祭“非遗”音乐的传承模式,为我国的传统音乐“非遗”传承提供他国经验的借鉴。

在“非遗后”时代研究方面,萧梅主持的“非遗之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小组,考察诸如古琴、江南丝竹、彝族毕摩经诵、四川扬琴、海丰竹马戏等影响较大的“非遗”项目,小组成员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重新审视“非遗”品种的艺术、社会特质与功用,思考“非遗”申报认定工作中各方作用与得失,以及在被列入“非遗”名录之后发生的变化等问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齐易的《雄安新区音乐类非遗系列考察摄录研究工作回溯》,对雄安新区音乐类非遗考察工作进行回顾,探讨了音乐类“非遗”项目的摄录、保存、研究等问题;西安音乐学院闫若彧的《重访视域下的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六十年生存发展状况研究》,以人类学研究方法对西安何家营鼓乐社进行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

此外,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明立国的《在实践过程中的对话与辩证——几个台湾原住民族群的案例探讨》、中南大学李敬民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权与私权”界定》、黑河学院党维波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与思考》等,均是通过对目前“非遗”保护现状的系统性剖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体来看,现今对音乐类“非遗”话题的关注,学者愈发趋向于“非遗”活动本身对诸传统音乐品种的影响、各“非遗”项目的内在变化等视角,其中不乏对音乐类“非遗”与现代音乐教育融合的探索。当下,随着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其政策实施有待完善,如何整合社会力量,依托专业院校、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来拓宽非遗发展出路、推出文化产品,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四、发展:传统音乐在当代

关于这一议题,本届年会的发言者主要从整体与个案兼具的角度,对如传统音乐影像志、传统音乐当代应用、传统音乐的当代变迁等数字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研究展开探讨。

在传统音乐影像志方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刘桂腾带领的“多元化的音乐影像志文本”工作坊小组,通过“音乐影像志短片案例展映”与“个人学术见解阐述”两个板块,结合成员田野经验和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音乐影像志的文本样式、技术构成以及田野作业中的学术伦理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以影视文本为载体的音乐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播的方法。此外,在本次会议的影片展映专场,《音乐中国》英文学报主编周勤如的《马边彝族年:传统与现代——一部采录自小凉山真实生活的音像报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陈映璇的《〈听,1967〉——〈欧乐思-史惟亮档案〉重返部落影音纪录》、西安音乐学院乔建中的《丝绸之路明清俗曲——青海平弦》三部影片参与展映,并围绕影片所呈现音乐文化现象以及田野影像记录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深刻讨论。

文章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yykdxxbzz.cn/qikandaodu/2021/0112/420.html



上一篇:让沈阳每一个家庭都有音乐的快乐
下一篇:冰河雪韵看浑河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投稿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版面费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