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药物靶点识别开启中医药研究新视角记北京大学

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专家简介: 曾克武,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专家简介: 曾克武,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IST)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公派留学,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13年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完成博士后工作。曾获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2等奖1项,2013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等奖1项,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2014华夏医学科技奖2等奖1项,2016年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称号。近5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不难看出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医药的艰辛过程。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脚穿草鞋,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走上万里路,“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才有了举世巨著《本草纲目》。从神农到李时珍,先辈们都是靠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这和西方基于实验研究得出证据的药学发展大为不同。 “中医药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们引以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但发展至今不得不正视的事实——中医药学发展缓慢,没有像西药一样现代化和国际化,还没有被全世界所接受。”北京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曾克武直言。原因何在?曾教授给出了说法:“西药成分单一,而中药的复杂性决定了它背后的作用机制难以解释清楚。” 但是,怎么才能把这个作用机制阐释清楚呢?“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点就是中药靶点的认定和识别”,而这一新兴的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物靶标识别及作用机理研究”正是曾克武近年来深入研究的领域,它不但开启了中医药研究的“新视角”,还带来了中医药研究的“新方法”。曾克武说:“只有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诠释中药传统的作用机理才能被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所接受,要真正推动中医药向国际化发展,必须得用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解释。” 药物靶点识别,解释中药作用机理的关键 药物治疗疾病最为重要、直接和初始的功能发挥者就是药物靶点。药物靶点是新药研发的基础,是产生“重磅炸弹”式创新药物的源头。据曾克武介绍,目前人类至少有90%的药物靶点尚未被发现。 而该如何理解药物靶点?曾克武给出了形象的解释:药物靶点就相当于人体内的一些特殊的开关。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首先找到并启动这些开关,引起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反应,进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开关,可以发挥不同的药效,这些开关在人体微观领域里实际上就是一些生物大分子,比如蛋白质、核酸等,而我们一般称之为药物靶点。就像子弹打靶一样,药物作用到靶点,才能发挥药效,而这个药物靶点的寻找,将极大的有助于解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传统功效。” 曾克武介绍,和化学药物一样,中药被人体吸收后,也必然涉及到其有效成分所引发的体内生物学的改变,而中药成分更加复杂,研究难度更大。采用传统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则无法全面客观地对中药复杂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有说服力的阐述。而在曾克武看来,只有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清楚中药的作用机理才能真正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被全世界更多的人接受。 正是基于这一初衷,曾克武决定从源头寻找突破。他想,如果遵循药物靶点的研究思路,则首先可以寻找到这些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而顺藤摸瓜理清这些靶点所调控的生物学作用,并最终诠释中药的治疗功效。正是沿着这条思路,曾克武断定,这种基于“药物-靶点-疾病”的研究方式将是更适合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研究的可行路线。 曾克武同时也表示:“但就目前来看,药物分子的靶点识别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且进展相对缓慢;但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且均为源头创新性研究”,科学意义重大。 而曾克武独辟蹊径,试图将药物分子的靶点鉴定技术与中药活性成分联系起来,通过鉴定中药复杂活性成分在细胞中的作用靶点,并通过这些靶点的生物学功能诠释传统中药的功效,这将从源头上阐明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也至关重要。而这一理念将开启中医药作用机理研究的全新视角。 指导学生 寻找药物靶点,任重而道远 中药成分的靶点鉴定可以从源头上解释其传统功效,同时为中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重要指导信息。经曾克武介绍,目前,主流的药物分子靶点识别方法为分子探针“钩钓”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基于该技术目前人们已经成功地对多个药物分子的作用靶点进行了研究。因而,曾克武决定采用这种分子探针“钩钓”技术进行中药靶点的识别研究,“它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鉴定中药成分作用靶点的策略,在中药活性研究,特别是中药成分作用机理的阐明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些年,曾克武和其团队利用分子探针“钩钓”技术对多个传统中药的分子作用靶点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对其传统药物功效做出科学解释。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源于传统中药肉苁蓉的苯乙醇苷类活性成分具有优良的神经保护和抗痴呆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目前针对肉苁蓉苯乙醇苷的神经保护和神经功能调控作用机理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药效学评估上,而对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特别是药物作用的源头——靶点蛋白还都一无所知,因此尚无法用现代科学语言从分子水平解释该药的治疗作用,严重制约了其国际化推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克武在前期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分子探针靶点“钩钓”技术,并结合蛋白质组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手段,深入解析肉苁蓉苯乙醇苷及其代表活性成分松果菊苷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靶点蛋白,及其药理学调控机制。 在研究项目中,曾克武表示,“我们试图将传统中药肉苁蓉里神经保护疗效确切的苯乙醇苷类天然活性分子作为探针,通过化学生物学手段直接“钩钓”并鉴定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源头——靶点蛋白。不仅深入阐明了肉苁蓉抗痴呆功效的分子机理,而且对肉苁蓉的传统功效做出了现代科学的解释”。而在课题研究中所利用的“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理念在以往中药药理机制研究中尚不多见,不仅具有较高的新颖性,更具有学科的前沿性。 如何用现代科学语言精准地诠释传统中药的治疗功效,是21世纪传统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曾克武说:“利用我们的研究思路,寻找到这些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这为最终阐明中药的传统治疗功效找到了一条新道路。”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突破瓶颈,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如何阐释清楚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而其根本原因是作用靶点不清楚,寻找靶点进而弄清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则是必走之路,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但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我们只有突破瓶颈,迎接挑战,弄清机理,才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曾克武说:“我们现在研究的就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5年来,一心埋头在中医药的新研究领域,曾克武不但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神经血管单元为靶点的苏木药效分子群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制研究”;韩国KIST科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醛糖还原酶在老年痴呆神经免疫炎症发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醛糖还原酶及其微小RNA作为帕金森病免疫炎症治疗新靶点的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原苏木素A抑制慢性脑缺血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除此之外,曾克武在中医药的多项研究中,还获得了诸多奖项和荣誉。“加味五子衍宗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不仅获得了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2等奖,还获得了2013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等奖。 2013年,曾克武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2016年还获得了“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称号。从研究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不管是在北京大学药学院还是在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曾克武都没有离开过中医药这一领域。而真正谈起与中医药的缘分,曾克武坦言:“意外之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表现如此优秀的曾克武,在大学之前竟是一个学习美术的艺术生。但文化课成绩突出的他,在老师的建议下最终选择了理科。先是在离家近的沈阳药科大学攻读本科,后又到北京大学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既选之,则安之。没想到这一路走下来,曾克武在中医药专业读到了博士学位。是继续深入研究,还是投向工作?博士毕业后的曾克武有些迷茫。而他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绩和天分,也让导师倍加欣赏。在导师的建议下,曾克武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后。而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也让他对中医药的认识就越来越深刻,“发现自己越来越感兴趣,最后就决定一直这样做下去了。” 从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物靶点识别去阐释中药作用机理,虽然这是刚刚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但曾克武坚信“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曾克武表示:“从这一角度来研究人还不多,了解的人还很少,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研究中医药还有很多新方法,例如通过药物靶点识别阐明它的作用机理这一方式,能够给更多研究中医药领域的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个全新的思路。” 最后,曾克武还表示:“用现代语言去诠释中医药的传统作用机理,如果这一全新方式被大家广泛接受和采用的话,今后对整个中医药的现代化以及走向国际化,都将会有很大帮助,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认准一条路,认真走下去。对于未来,曾克武说:“我会一直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深化,继续做更深入的研究。” 英国《自然·能源》杂志3月20日在线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报告了首个光转换效率突破26%的硅太阳能电池。经认证,这种电池实现了26.3%的转换效率,表明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了历史新高,更多效率更高的硅太阳能电池板也将在未来问世。 据《自然·能源》文章估计,到2050年,光伏电力将承担全球一次能源需求的20%以上。但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相较于其他能源仍然偏高,降低发电成本是世界各国相关企业、组织主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因此,提高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成为进一步部署光伏电力的关键步骤。 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约为29%,因为在入射光的能源中,20%至30%为透射损失,约30%为量子损失,约10%为载流子复合、表面反射损失及串联电阻损失等。 此次,日本钟化公司研究人员吉河训太及其同事使用工业兼容的工艺来制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其设计能同时增加电池的阳光吸收和电流转换。按照新方法,研究团队打破了此前的最高纪录25.6%,将光转换效率提高到26.3%。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种实现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29.1%的新方法,为实现太阳能发电高效转换、降低成本的目标打开了一扇大门。 研究团队强调,尽管该研究打破了迄今世界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转换效率纪录,但将单个电池组装成商业上可行的太阳能电池板,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来源:科技日报 纽约当地时间3月1日,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了第二届路透社“全球最具创新力政府研究机构25强”榜单。中国科学院继2016年后再度入选,是此次中国唯一入榜的政府研究机构,名列该榜单第11位,比2016年上升5位,排名上升幅度仅次于上升6位的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位列该榜单三甲。2017年新上榜6家机构,包括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其中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第一次上榜就位列第7位。 美国和德国机构在25强榜单中上榜数量最多,各有5家;法国和日本分别有4家机构上榜;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新加坡、韩国、西班牙和英国各有1家。从区域分布来讲,欧洲机构最多,达到11家,亚太地区有8家,北美洲有6家。 科技创新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类福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提升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大型科研机构往往承担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密切相关且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的科研项目,是各国科研活动的核心力量。入选榜单的均为为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做出最突出贡献的公共资助机构。 全球政府科研机构创新25强的遴选自2016年启动,基于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前身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的论文和专利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InCites、Web of Science、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和Patents Citation Index等平台。首先遴选2009-2014年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论文最多且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申请的专利数不低于70的政府科研机构作为候选机构,进一步考察候选机构在申请的WIPO专利家族数、成功授权的专利比例、专利被引用的次数、与工业界合作论文的比例、机构的论文总数等指标上的表现,汇总后得到机构的整体表现,最终排名出前25位的机构。 来源:科学网 记者从李政道研究所获悉,该所正筹建世界级科学人才梯队,初步计划用3至5年吸引约600名中外科学家。 李政道研究所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呼吁建设,在中国科技部、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2016年11月在上海成立。李政道研究所以丹麦玻尔研究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蓝本,聚焦粒子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物理与应用技术等领域,旨在提升中国在基础物理及相关前沿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国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且进入了向“领跑”转变的关键期。李政道研究所旨在吸引一批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作为核心,在重要科研方向上建立研究组,并引进青年学者搭建科研团队,以瞄准有重大意义的前沿物理课题。李政道研究所资深教授季向东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根据计划,该所希望能聘到10名左右国际顶级科学人才,同时要吸引一批青年学者。据介绍,今年该所已向海外四、五名青年科学人才抛出“绣球”,其中不乏华裔科学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式上,他指出,该所计划参照国际同类研究机构做法,探索在薪酬、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接轨”。李政道研究所建设初期,已在暗物质和量子物理领域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季向东表示,该所的功能主要是“3+1”:一是世界顶级科学家集聚地,二是国际交流平台,三是引领科学发现,有世界领先的物理实验;“+1”则是科普基地,让科学“接地气”。 来源:中新网 专家简介: 曾克武,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IST)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公派留学,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13年于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完成博士后工作。曾获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2等奖1项,2013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等奖1项,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2014华夏医学科技奖2等奖1项,2016年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称号。近5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不难看出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医药的艰辛过程。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脚穿草鞋,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走上万里路,“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才有了举世巨著《本草纲目》。从神农到李时珍,先辈们都是靠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这和西方基于实验研究得出证据的药学发展大为不同。 “中医药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们引以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但发展至今不得不正视的事实——中医药学发展缓慢,没有像西药一样现代化和国际化,还没有被全世界所接受。”北京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曾克武直言。原因何在?曾教授给出了说法:“西药成分单一,而中药的复杂性决定了它背后的作用机制难以解释清楚。” 但是,怎么才能把这个作用机制阐释清楚呢?“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点就是中药靶点的认定和识别”,而这一新兴的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物靶标识别及作用机理研究”正是曾克武近年来深入研究的领域,它不但开启了中医药研究的“新视角”,还带来了中医药研究的“新方法”。曾克武说:“只有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诠释中药传统的作用机理才能被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所接受,要真正推动中医药向国际化发展,必须得用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解释。” 药物靶点识别,解释中药作用机理的关键 药物治疗疾病最为重要、直接和初始的功能发挥者就是药物靶点。药物靶点是新药研发的基础,是产生“重磅炸弹”式创新药物的源头。据曾克武介绍,目前人类至少有90%的药物靶点尚未被发现。 而该如何理解药物靶点?曾克武给出了形象的解释:药物靶点就相当于人体内的一些特殊的开关。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首先找到并启动这些开关,引起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反应,进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开关,可以发挥不同的药效,这些开关在人体微观领域里实际上就是一些生物大分子,比如蛋白质、核酸等,而我们一般称之为药物靶点。就像子弹打靶一样,药物作用到靶点,才能发挥药效,而这个药物靶点的寻找,将极大的有助于解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传统功效。” 曾克武介绍,和化学药物一样,中药被人体吸收后,也必然涉及到其有效成分所引发的体内生物学的改变,而中药成分更加复杂,研究难度更大。采用传统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则无法全面客观地对中药复杂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有说服力的阐述。而在曾克武看来,只有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清楚中药的作用机理才能真正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被全世界更多的人接受。 正是基于这一初衷,曾克武决定从源头寻找突破。他想,如果遵循药物靶点的研究思路,则首先可以寻找到这些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而顺藤摸瓜理清这些靶点所调控的生物学作用,并最终诠释中药的治疗功效。正是沿着这条思路,曾克武断定,这种基于“药物-靶点-疾病”的研究方式将是更适合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研究的可行路线。 曾克武同时也表示:“但就目前来看,药物分子的靶点识别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且进展相对缓慢;但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且均为源头创新性研究”,科学意义重大。 而曾克武独辟蹊径,试图将药物分子的靶点鉴定技术与中药活性成分联系起来,通过鉴定中药复杂活性成分在细胞中的作用靶点,并通过这些靶点的生物学功能诠释传统中药的功效,这将从源头上阐明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也至关重要。而这一理念将开启中医药作用机理研究的全新视角。 指导学生 寻找药物靶点,任重而道远 中药成分的靶点鉴定可以从源头上解释其传统功效,同时为中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重要指导信息。经曾克武介绍,目前,主流的药物分子靶点识别方法为分子探针“钩钓”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基于该技术目前人们已经成功地对多个药物分子的作用靶点进行了研究。因而,曾克武决定采用这种分子探针“钩钓”技术进行中药靶点的识别研究,“它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鉴定中药成分作用靶点的策略,在中药活性研究,特别是中药成分作用机理的阐明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些年,曾克武和其团队利用分子探针“钩钓”技术对多个传统中药的分子作用靶点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对其传统药物功效做出科学解释。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源于传统中药肉苁蓉的苯乙醇苷类活性成分具有优良的神经保护和抗痴呆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目前针对肉苁蓉苯乙醇苷的神经保护和神经功能调控作用机理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药效学评估上,而对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特别是药物作用的源头——靶点蛋白还都一无所知,因此尚无法用现代科学语言从分子水平解释该药的治疗作用,严重制约了其国际化推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克武在前期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分子探针靶点“钩钓”技术,并结合蛋白质组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手段,深入解析肉苁蓉苯乙醇苷及其代表活性成分松果菊苷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靶点蛋白,及其药理学调控机制。 在研究项目中,曾克武表示,“我们试图将传统中药肉苁蓉里神经保护疗效确切的苯乙醇苷类天然活性分子作为探针,通过化学生物学手段直接“钩钓”并鉴定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源头——靶点蛋白。不仅深入阐明了肉苁蓉抗痴呆功效的分子机理,而且对肉苁蓉的传统功效做出了现代科学的解释”。而在课题研究中所利用的“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理念在以往中药药理机制研究中尚不多见,不仅具有较高的新颖性,更具有学科的前沿性。 如何用现代科学语言精准地诠释传统中药的治疗功效,是21世纪传统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曾克武说:“利用我们的研究思路,寻找到这些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这为最终阐明中药的传统治疗功效找到了一条新道路。”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突破瓶颈,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就是如何阐释清楚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而其根本原因是作用靶点不清楚,寻找靶点进而弄清中药成分的作用机理则是必走之路,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但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我们只有突破瓶颈,迎接挑战,弄清机理,才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曾克武说:“我们现在研究的就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5年来,一心埋头在中医药的新研究领域,曾克武不但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神经血管单元为靶点的苏木药效分子群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制研究”;韩国KIST科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醛糖还原酶在老年痴呆神经免疫炎症发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醛糖还原酶及其微小RNA作为帕金森病免疫炎症治疗新靶点的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原苏木素A抑制慢性脑缺血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除此之外,曾克武在中医药的多项研究中,还获得了诸多奖项和荣誉。“加味五子衍宗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不仅获得了201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2等奖,还获得了2013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等奖。 2013年,曾克武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2016年还获得了“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称号。从研究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不管是在北京大学药学院还是在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曾克武都没有离开过中医药这一领域。而真正谈起与中医药的缘分,曾克武坦言:“意外之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表现如此优秀的曾克武,在大学之前竟是一个学习美术的艺术生。但文化课成绩突出的他,在老师的建议下最终选择了理科。先是在离家近的沈阳药科大学攻读本科,后又到北京大学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既选之,则安之。没想到这一路走下来,曾克武在中医药专业读到了博士学位。是继续深入研究,还是投向工作?博士毕业后的曾克武有些迷茫。而他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绩和天分,也让导师倍加欣赏。在导师的建议下,曾克武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后。而在这短短两年时间里,也让他对中医药的认识就越来越深刻,“发现自己越来越感兴趣,最后就决定一直这样做下去了。” 从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物靶点识别去阐释中药作用机理,虽然这是刚刚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但曾克武坚信“这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曾克武表示:“从这一角度来研究人还不多,了解的人还很少,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研究中医药还有很多新方法,例如通过药物靶点识别阐明它的作用机理这一方式,能够给更多研究中医药领域的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个全新的思路。” 最后,曾克武还表示:“用现代语言去诠释中医药的传统作用机理,如果这一全新方式被大家广泛接受和采用的话,今后对整个中医药的现代化以及走向国际化,都将会有很大帮助,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认准一条路,认真走下去。对于未来,曾克武说:“我会一直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深化,继续做更深入的研究。” 英国《自然·能源》杂志3月20日在线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报告了首个光转换效率突破26%的硅太阳能电池。经认证,这种电池实现了26.3%的转换效率,表明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了历史新高,更多效率更高的硅太阳能电池板也将在未来问世。 据《自然·能源》文章估计,到2050年,光伏电力将承担全球一次能源需求的20%以上。但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相较于其他能源仍然偏高,降低发电成本是世界各国相关企业、组织主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因此,提高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成为进一步部署光伏电力的关键步骤。 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约为29%,因为在入射光的能源中,20%至30%为透射损失,约30%为量子损失,约10%为载流子复合、表面反射损失及串联电阻损失等。 此次,日本钟化公司研究人员吉河训太及其同事使用工业兼容的工艺来制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其设计能同时增加电池的阳光吸收和电流转换。按照新方法,研究团队打破了此前的最高纪录25.6%,将光转换效率提高到26.3%。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种实现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29.1%的新方法,为实现太阳能发电高效转换、降低成本的目标打开了一扇大门。 研究团队强调,尽管该研究打破了迄今世界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转换效率纪录,但将单个电池组装成商业上可行的太阳能电池板,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来源:科技日报 纽约当地时间3月1日,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了第二届路透社“全球最具创新力政府研究机构25强”榜单。中国科学院继2016年后再度入选,是此次中国唯一入榜的政府研究机构,名列该榜单第11位,比2016年上升5位,排名上升幅度仅次于上升6位的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 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位列该榜单三甲。2017年新上榜6家机构,包括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其中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第一次上榜就位列第7位。 美国和德国机构在25强榜单中上榜数量最多,各有5家;法国和日本分别有4家机构上榜;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新加坡、韩国、西班牙和英国各有1家。从区域分布来讲,欧洲机构最多,达到11家,亚太地区有8家,北美洲有6家。 科技创新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类福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提升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大型科研机构往往承担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密切相关且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的科研项目,是各国科研活动的核心力量。入选榜单的均为为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做出最突出贡献的公共资助机构。 全球政府科研机构创新25强的遴选自2016年启动,基于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前身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的论文和专利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InCites、Web of Science、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和Patents Citation Index等平台。首先遴选2009-2014年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论文最多且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申请的专利数不低于70的政府科研机构作为候选机构,进一步考察候选机构在申请的WIPO专利家族数、成功授权的专利比例、专利被引用的次数、与工业界合作论文的比例、机构的论文总数等指标上的表现,汇总后得到机构的整体表现,最终排名出前25位的机构。 来源:科学网 记者从李政道研究所获悉,该所正筹建世界级科学人才梯队,初步计划用3至5年吸引约600名中外科学家。 李政道研究所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呼吁建设,在中国科技部、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2016年11月在上海成立。李政道研究所以丹麦玻尔研究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蓝本,聚焦粒子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物理与应用技术等领域,旨在提升中国在基础物理及相关前沿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中国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且进入了向“领跑”转变的关键期。李政道研究所旨在吸引一批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作为核心,在重要科研方向上建立研究组,并引进青年学者搭建科研团队,以瞄准有重大意义的前沿物理课题。李政道研究所资深教授季向东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根据计划,该所希望能聘到10名左右国际顶级科学人才,同时要吸引一批青年学者。据介绍,今年该所已向海外四、五名青年科学人才抛出“绣球”,其中不乏华裔科学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式上,他指出,该所计划参照国际同类研究机构做法,探索在薪酬、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接轨”。李政道研究所建设初期,已在暗物质和量子物理领域取得一些科研成果。季向东表示,该所的功能主要是“3+1”:一是世界顶级科学家集聚地,二是国际交流平台,三是引领科学发现,有世界领先的物理实验;“+1”则是科普基地,让科学“接地气”。 来源:中新网

文章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yykdxxbzz.cn/qikandaodu/2021/0409/481.html



上一篇:满族医药发展迈向新的时代第五届满族医药国际
下一篇:药学研究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成立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投稿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版面费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