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基于下沈阳地名地理要素解读(3)

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地名和地貌景观的相符性分析 利用语料库的统计结果,分别提取山、岗、岭、峪4个包含山势语素和沟、湾、洼、泡4个包含水系的高频语素的地名,

(三)地名和地貌景观的相符性分析

利用语料库的统计结果,分别提取山、岗、岭、峪4个包含山势语素和沟、湾、洼、泡4个包含水系的高频语素的地名,结合GEO提供的地名经纬度和海拔数据导入GIS软件,分别以水系和海拔作为底图,就能够直观呈现这些高频地名的空间分布情况,高效地考察某个地名包含的语素意义是否与所在地的地貌特征相吻合,本质上就是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是否统一。简言之,就是检验一个叫做“某岭”的地方,是否真的位于山上。

运用GIS软件进行相符性的考查,对山岭和水系类地名高效而准确,但却无法有效检验台、营、塔、庙等各类人工地标,故研究中采取抽样实地考察,直观检验相符性。

相符性是地名合理性的来源,也是地名能够获得共识并被长期使用的关键。通过上述两类相符性的检验:包含山岭、水文信息地名与其指称的地貌特征都具有高度的相符性,但水文类的相符性低于山岭类地名。并且这种相符性在东部和南部丘陵分布区域最为显著;台、寨等古代军事活动构筑的人工地标几乎全部消失或毁弃,此类地名多分布在四环路以外,丘陵地区,也有少部分位于主城区,地标和关联的地貌均已消失。宗教活动产生的庙、寺、塔等地标普遍得以保留或复建;经济活动产生的地标普遍随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城市功能升级消失。

(四)沈阳地名的地域性特征

纵观沈阳的地名类别、分布和相符性,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类别分布方面,传统市区内(二环路以内)愿景类地名居主导,愿景反映了整座城市浓厚的工业历史氛围。而在二环至三环的城区里,姓氏类地名居主导,三环外乃至四环外的区域地标类占优势。环状分布恰恰体现了长期城乡二元化对立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渐变过程。

从语素的集中趋势看,“台”“城”“堡”字构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全部沈阳市地名中仅“台”字就有53处,占比极高,远高于该字在全国地名中频率,这些字在地名中的高频使用与明代曾在辽沈地区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关系密切,如果将“台”字地名在GIS图层中两两相连,几乎可以呈现出古代东北长城的走势和轮廓,尽管这些烽火台已经损毁缺少遗存,但这类地名用语言形式保存了史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在此显露无疑。

地名的结构和语素,充分体现了东北官话的语言特色。在沈阳地区,砬、坨、泡、洼这四个描述地貌的高频语素,同样常见于东北官话通行的其他地区,而在其他方言区内则相对罕见。这既反映了东北官话通溪片方言的词汇和结构特征,又是研究通溪片方言演化的重要依据。由于沈阳地区大量自然村落的形成始于清初,普遍以姓氏或姓氏结合地标命名。在人口迁移的大背景下,同时存在着少量来自满语、蒙语的原生地名,尽管占比只有2%,但却蕴含了少数民族语言和拟名规律,同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人文价值。

从地名的稳定性和存续性来看,沈阳地区的地名依然呈现出环状渐变的趋势。四环以外的区域,地标(主要为天然地标,包括地势和景观)和村落都存在,地名稳定,除极少数村落因大型工程整体迁移导致村落消失外,既无新地名出现也无原地名消失。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政策的调整,如“水改旱”以及垦殖范围的不断扩展,灌溉农业对天然水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致使天然水系退化,进而导致景观特征弱化甚至消失。

三环外的区域,天然地标数量较少,地势平坦,为数不多的地标普遍消失,但由于村落存在,地名依然存在并使用。由于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引起的整体迁徙和村落消失,通常也伴随着地标的消失,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三环路两侧停止使用的地名24个;二环外的区域已然发生的是景观和村落都消失。大量地名已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地产、楼盘的商业名称。这种现象在于洪区最为突出,商业名称的数量在于洪区地名总量中排名第一,占比24%;二环内作为传统市区,地名相对稳定,主因在于新楼盘的土地源自工业区、院校土地置换向外转移,新地名仅用于补位,而非挤占原有地名。

综上所述,动态的城乡连接带是城市向外扩展的活跃区域,同时在过去也是原有地名的消亡带,这是城市扩张的必然结果,在地名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都由此产生,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地名保护,如何充分挖掘地名资源属性助力乡村振兴,也是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重要议题。

文章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yykdxxbzz.cn/qikandaodu/2021/0708/526.html



上一篇:短视频中沈阳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关于沈阳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投稿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版面费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